方言与美食(音频)丨儿时的手擀面
儿时的手擀面
【河南信阳话】
一
提起河南美食,很多人都会想起河南烩面。虽然生在河南,但在老家呆的时间并不长,更何况,我的老家位于河南东南部,被誉为“江南北国,北国江南”,日常饮食也以大米为主。因此,对于烩面,二十多年来,没吃过几次。
俗话说,物以稀为贵。因以大米为主食,家里甚少做面食,反而觉得馒头、面条好吃。家里做面食的场景,对于常在外的我来说,是一份遥远的记忆。小时候,并不知烩面为何物,更不知烩面的味道如何,但妈妈的手擀面,那筋道的口感,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里,一不小心,就过去了二十多年。
手擀面做起来很繁琐,快节奏的今天,一般都是从超市买回机器压好的面条,回来直接下水煮。妈妈也很少再花大半天功夫做一餐手擀面。少有的几次手擀面,深深印刻在脑海里,以至于长大了,常常央求妈妈再做手擀面,妈妈总是嫌麻烦而不愿意做。有时候经不住我们的软磨硬泡,又因事情较多而耽搁了。而现在长大了,一年没回几次老家,那独特味道的手擀面更是遥远了。
所以,在“面”美食的众多种类中,唯独对儿时那份“葫芦鸡蛋手擀面”情有独钟,恋恋不忘。世间多少事,能让我们一直记在心上;世间多少美味,能勾起味蕾的共鸣;世间多少瞬间,能定格在时间的沙漏中?我想,妈妈做的“葫芦鸡蛋手擀面”,已成为印记,贯穿整个生命。
二
忆起“葫芦鸡蛋手擀面”,没想到一下子抒发了这么“唠叨”。这手擀面到底是怎样“诱惑”着我的呢?
老家地处淮河上游,大别山北麓,山清水秀,春夏秋冬四季分明。七八岁的时候,院子里的梨树开花了,春雨也顺着季节悄悄来了。傍晚,天气阴沉沉的。雨,纤弱无声;梨花,洁白如暇。雨飘在梨花上,透着晶莹。一朵,一朵,又一朵,花瓣落了。我看得出神。“快过来看着,怎样擀面条,以后想吃了,自己就会做。”妈妈的吆喝声,打断了我“赏花”的兴致。
我跑回厨房,一大坨面已被妈妈揉好了。专门擀面的案板有小桌子那么大,妈妈在案板上撒了一层面粉,开始用擀面杖擀面。妈妈边擀面,边忘不了教导我:“擀面的时候用力要均匀,要不停地打开,卷起,不断擀。还要时不时变下方向擀,使面片每一处受力均匀,厚薄差不多,这样擀出来的面条才好吃。”
只记得,擀面擀了很久,中途撒了几次面粉在案板上,防止面团粘在案板上。面擀好后,就成了一个大圆饼,薄薄的。妈妈将面饼折叠起来,开始切。手工切的面比外面卖的面要宽一些,煮熟后,筋道有嚼劲,这可是机器批量做的面条无法比拟的。切好的面,均匀分开,稍稍撒些面粉,防止一根根面条被黏住。
三
我在一旁看得很不耐烦了,都晚上五六点了,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,只希望快点吃上香喷喷的面条。
终于开始煮面条了。妈妈先把买回来的大葫芦切成块状,漂在水里。接着开始煎鸡蛋,鸡蛋在油的高温作用下,迅速膨胀,变成金黄,香味弥漫着整个厨房。鸡蛋在煎得不老不嫩的时候,把葫芦块倒进锅里,翻炒几次,就开始加凉水。面条比较多,加的水也不少。盖上锅盖,煮开了后,就把面条下进锅里,继续用大火煮。煮沸后,加上一点凉水,再煮,面差不多熟的时候,撒上一些盐和蒜叶,让我流口水的手擀面就端上桌了。
那天,妈妈做的葫芦鸡蛋手擀面,我超常发挥,吃了两大碗。在外面,很少有用大葫芦和鸡蛋一起煮面的,西葫芦可能就比较多。而我觉得,大葫芦的味道不知比西葫芦要好上多少倍,大葫芦和鸡蛋炒好后的汁,加上蒜苗的清香,混着有嚼劲的宽宽的面,时光可以就这样停下吗?让我好好回味一番。
至于怎么做手擀面,当然还是没学会。一个个繁琐的步骤,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,还有亲手做一顿美滋滋家常面条的耐心。从选面粉、揉面、擀面、切面,再到下锅、加水、沸腾、加料,一蔬一饭,都不简单。
又是春天了,心心念念的葫芦鸡蛋手擀面,还停留在儿时那个梨花盛开的日子里。
(文:北冥有鱼/图片来自网络)
图文编辑:张钟晶